黄金、钻石消费,从品质鉴别到价格确定,都有一套相对规范的“国标”体系。而翡翠作为"玉石之王",却恰恰不同于黄金、钻石,其在品质鉴别、价格体系上缺乏国家统一认定的“硬杠杠”。 受翡翠内部结构复杂,辨识困难等因素制约,即便在未来几年,翡翠也不可能诞生类似钻石、黄金的定价标准。因此,某些卖场受利益驱使,为最大限度地消减品牌推广、运输存储、人员、场地费用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,往往会在价格方面采取促销手段。主推几万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“天价翡翠”,以确保商家“有利可图”。目前翡翠价格虚高,还跟消费者专业鉴别能力不足关系密切。买黄金,1克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;买钻石,全世界等级都一样。但翡翠的品质和真假,判断起来则复杂得多,业内一般把天然的A货翡翠称为”真“,而把经过处理加色的B、C翡翠,以及冒充翡翠的水沫子、马来玉、玻璃等称为“假”。
购买翡翠时,如发现产品表面有蜘蛛网状网纹,或绿色分布较浮,看上去不自然,像玻璃一样就一定要当心了,这种翡翠很有可能是经过化学处理的。
——摘自2013.12.《特别文摘》
评论